施晨出生在老港,成长在老港。在他儿时,垃圾填埋场散发的异味长期困扰着周边居民。每当听别人说自己家乡是“垃圾码头”,他不想认同,又不知如何反驳。他曾想要离开家乡,但最终又回到了家乡,成为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员工。如今,施晨工作单位所在的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早已今非昔比。绿荫环绕,鸟鸣声声,生态园里梅花鹿、孔雀、天鹅闲适自在。基地的员工还经常能见到附近居民来这儿拍婚纱照。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上海城市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日益增多,日均产量上升至6000多吨婚纱摄影新闻。为解决“垃圾围城”的燃眉之急,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约70公里的东海之滨,老港镇东首人民塘外朝阳农场与滨海交界处的荒芜滩涂上,建起了一座占地4.1平方公里的垃圾填埋场。那座记忆中的“垃圾山”,距离施晨在老港的家约10公里。填埋场没有围墙,垃圾车都是敞开华体会综合体育app式作业,来来往往,不时有液体渗出华体会综合体育app,“臭烘烘的”。工人直接站在垃圾堆上工作,挖坑、倒垃圾、填土就算完成了填埋。
最困扰附近居民的,还是填埋场散发的臭味。“到了大热天,还有下雨天,家家户户都闻得到那股臭味,关窗也没用。”虫蝇闻味而来。在施晨印象中,村里时不时要发动“灭蝇运动”,分发杀虫剂,学习“科学灭蝇”。施晨外出求学,选择的是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毕业后,与很多同龄人一样,在别处找工作、上班。白天工作,晚上总要回老港家,“一下车,臭味扑鼻而来”。施晨是在2012年注意到招聘启事的。老港正在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厂,招聘专业人才。他在专业学习中接触过垃圾焚烧的处理方式和过程,“垃圾焚烧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臭气问题,也许能解决家乡的问题”,于是他报了垃圾焚烧板块的岗位。
施晨入职时,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即将完成桩基建设,设备也陆续到位。这里不仅要建一座垃圾焚烧厂,更准确地说,是要建成一座发电厂,通过焚烧垃圾发电,让原本人们嫌弃的垃圾成为有用的“宝物”。2013年,一期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2019年,中心二期开始满载运行,将日处理量提升至9000吨。每天,来自市区的干垃圾进入中转站压缩后,装入全封闭的集装箱,通过集装箱船舶运送至老港基地,再由绿色能源运输车辆转运,经过消毒、称重,来到卸料平台。司机不用下车,在指定点位倾倒车厢,至一个大型垃圾坑内。
整个垃圾坑维持负压状态,空气始终处于内循环状态而不会外泄。经过3—5天的贮存发酵后,工作人员隔空操作垃圾抓斗,将垃圾送入焚烧炉。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垃圾“更干”了。施晨介绍,以前一抓斗抓起来都在滴水,“现在基本都是干的,热值更高,有利于后续焚烧的稳定”。焚烧炉产生850℃至1200℃的高温烟气,通过换热,将水加热为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换热降温后的烟气,经烟气净化系统脱酸,除尘,去除重金属、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排入大气。充分焚烧后,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可达560千瓦时,处在行业领先水平。整个中心每年处置垃圾300万吨,年发电量达到16亿千瓦时,可以满足一个30万户中小城镇全年的生活用电。换算成标准煤即50余万吨,相当于碳减排约135万吨。施晨在巡检和中控岗位上积累了5年经验。2018年起,他开始担任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管理部副经理。现在,他日常监测一期和二期共12条垃圾焚烧线的烟气排放情况,同时守护设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二期中央控制室内,大屏幕显示着垃圾坑池、垃圾入炉量、焚烧炉、飞灰处理、烟气排放等相关数据。工作人员根据实时反馈的数据,远程操控垃圾焚烧发电。施晨的工作职责涉及环保和安全。施晨说,烟气排放有国家标准、上海标准、欧盟标准等不同“红线”,目前最严格的还是中心内部标准。一旦超出内部标准,生产线就会发出预警。这些排放数据会实时上传至生态环境部,“我们是不能人为干预的”。环保数据不仅在中控室中,还在厂门口的环保公示屏上实时显示,接受公众监督。可以看到,针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国家排放标准是每立方米50毫克,而大屏幕上的数据长时间只在个位数上浮动。
环境的改善积跬步至千里。二期建成之后,极大提升了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垃圾填埋逐步减少。老港填埋场一、二、三期早已封场,经过铺膜覆土、封场绿化,综合开发成为绿化景观,200多种植物在垃圾山上生长。自去年11月起,老港基地填埋场彻底“歇业”了。以前,当地人习惯了在低气压的天气关窗,减轻异味。就在前两年的某个阴雨天,施晨突然发现,“异味没了,不用关窗了”。亲戚邻居们知道施晨做着垃圾处置的相关工作,都来问他相关情况。他解释垃圾的处置方式变迁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几十年前,垃圾散装化处置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现在我们采用了新的工艺……”看到有些亲朋好友还有疑虑,施晨会说,“不如来我们厂里看看吧!”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已经成为一个展示窗口,设计有科普馆、科普走廊、垃圾分类娱乐互动设施等,欢迎市民前来参观和监督。隔着巨大的透明玻璃,垃圾处置的每一步流程清晰可见,新型工艺的展示通俗易懂。参观完二期,大家都说,“原来垃圾处置现在也是个高科技行业了!”
老港镇村居委也组织了一支“环境评价监督团”,定期来基地抽查,让居民加入环境监督中。去年6月,基地收到了监督团写下的“久久为功,百日无臭”华体会综合体育app的表扬信。信中写道:“本月是今年第5个无臭月,这预示着老港人几十年饱受垃圾异味的历史将要翻开新的一页……”施晨觉得,无论是“垃圾码头”还是“郊野公园”,几十年来,老港承担了垃圾处置的重负,在上海一隅默默守护整座城市的市容环境,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家乡很了不起。去年,老港镇成为上海桃花节的分会场。
如今,施晨终于能骄傲地讲述老港的故事了,这段垃圾处理变迁的故事,他要讲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听。
老港变了。短短几年,就从昔日臭烘烘的垃圾山变成如今的生态园。习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老港,垃圾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成了宝贵的资源,这种“从摇篮到坟墓”向“从摇篮到摇篮”的模式转型正是上海谋求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老港的变化既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历史见证,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的样本。习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要使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还得下大力气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我们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上海在中国承诺提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又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华体会综合体育app,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正在打造成为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样板,努力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发出上海声音、展现中国形象。